留北坑全景图
经过综合治理的村塘
村民用上纯净自来水
大禹雕像和廊亭
刘浩军、吴江桦文/图
蔚蓝的天空白云悠悠,蜿蜒的小河清波荡漾,错落的民居花木环绕,葱茏的山林鸟鸣啾啾,田野的气息沁人心脾。我们来到永丰县佐龙乡留北坑村,目及之处,如诗如画。
留北坑是江西省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村,该村按照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宽裕、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”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,致力于保障水安全、治理水环境、发展水经济及培育水文化。开展门塘沟渠、河道整治,改造农田水利工程,保障饮用水源地安全,治理农业面源污染,推行生活垃圾、污水集中处理,综合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,绿化环境改善水质,把家园建设成水生态文明新农村。保障水安全
留北坑村近600人口,村庄临河,背靠青山,田野环村,水塘众多,古树参天,水杉林立。
傍晚,夕阳晚霞倒映在潺潺的河流中,村民在河中淘米、洗菜、洗衣服,孩子们在水里游泳、打水仗,洋溢着一片欢声笑语。
然而,四年前,因洪水期洪水冲刷河道岸坡坍塌,河势不稳定,河道防洪功能弱化,严重威胁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。村民缺乏河道保护意识,平时的生活和生产污水肆意排放入河,导致河面垃圾漂浮,河道水环境恶化。由于以往对河道建设投资有限,水利设施无法更新,陈旧的水利设施使河道功能衰减。
2014年,留北坑被列为江西省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村,县水利局对村前的的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,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,实现堤固、洪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。做到建管并重,落实河长制,保障河流清洁,水质达到Ⅲ类标准。制定了度汛方案和山洪灾害预警预案,配备了河道安全管理员,更好地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留北坑村的山塘多数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由于当时条件和技术有限,是边勘测、边设计、边施工的工程,又经多年运行,工程老化失修严重,坝体存在渗漏、迎水坡没有防风浪冲刷措施、溢洪能力不足、白蚁危害等安全隐患,积病成险,防洪和灌溉能力逐年下降。为此,近几年,在县水利局的指导下,留北坑村对山塘进行了综合治理,经过除险加固后,不仅保障了山塘的防洪安全,还巩固了蓄水灌溉能力。推行生态养殖,改善了山塘水质。
同时,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,家家户户用上了纯净的自来水,告别了过去饮用未经净化水源的日子,村民的健康水平随之得到提高。治理水环境
为了确保文明生态村镇规划的科学性,留北坑村聘请专业的城乡规划设计院进行了高规格一对一、点对点的全程设计,突出了“山水田园”、庐陵文化及夏姓来源历史传说等特色。
水环境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,农村水资源、水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。水生态文明村的建设,对于推动民生水利发展,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,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留北坑村被遴选为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村,在省、市、县三级水利部门的支持、关心下,留北坑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,多方筹措资金,举全村之力,经过几年的精心实施,一个绿色、生态、和谐、文明、美丽的新村展现在我们面前。
积极实施“五清、五改、五化”工程,清垃圾、清渠道、清路障、清林带、清庭院,改房、改院、改厕、改灶、改圈,硬化、净化、亮化、绿化、美化。解决行路、饮水、用电和通信等方面的困难。对村内主次干道进行了硬化,修建了排水沟,对房前屋后、道路两旁、庭院内外、街道广场,全部进行绿化。安装了路灯,对房屋墙壁统一粉刷。
建设农村清洁工程,投资5万元,采购了垃圾桶,聘请保洁员负责全村清洁。建立了垃圾中转站,垃圾实行分类收集、转运,进行无害化处理。传承庐陵建筑文化,改造房屋87栋,村内主干道硬化860米,巷道硬化1100米,修建排水沟760米;栽种绿化乔木330棵,绿化灌木2400平方米。建设休闲广场、小游园,在村庄内规划了5处停车位。改造村中家塘,清除淤泥和垃圾,新建生态护岸,全部安装了安全防护栏,塘边栽植花草树木。
留北坑村水生态文明建设以“三清”为目标,遵循“三不”原则,按照“四无”要求,采取“四有”措施。实现水源清洁、田园清洁、家园清洁;不破坏自然环境(不推山、不乱伐)、不破坏自然水系(不填塘、不改河)、不破坏传统风貌(不乱拆、不盲建);无脏水横流、无黑臭水体、无涉水投诉、无水环境污染事件;村容村貌有序(整洁有序)、生产生活有节(节水节能)、河塘沟渠有治(综合治理)、山地庭院有绿(绿化美化)。发展水经济
水利是农业的命脉,也是经济的命脉。以前,由于历史及机制、体制的原因,留北坑村的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归属不清、管理职责不明,重建轻管现象普遍存在。重建轻管的结果,使水利工程抗灾能力降低,工程效益不能正常发挥,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。工程有人用无人管,群众争水抢水事件难以避免,影响社会稳定。
近年来,留北坑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注入了耕地治理的生态元素,按照田块方整化、道路网格化、作业机械化的要求,降田抬田治理,裁弯拉直田埂,新建改建机耕道,最终实现田成方、路相通、农机能下田、运输较便利的目的,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,不仅涝能排、旱能灌、机械能下田,旱涝保收,还有效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。
留北坑村按照“谁建设、谁负责,谁受益、谁管理”的原则,制定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办法,明确建后管护主体,落实管护经费,把工程管理措施明确到村、责任到人、落实到地块,使工程做到建成一处、管好一处,长期发挥效益一处,向管理要效益。
由于灌溉用水有保障,留北坑村以水稻、早辣椒套甘蔗种植、甲鱼养殖为主导产业,其中甲鱼养殖规模达100多亩,早辣椒套甘蔗种植230多亩,加上其他经营收入,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近万元。培育水文化
来到村口,我们看到大禹雕像。大地回春山清水秀景色美,全民尚廉风清月朗风气新。这是池塘边廊亭上的一副楹联。
在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同时,留北坑村大力培育特色水文化。围绕“忠心爱党、诚心爱民、善心爱水”三大主题,以文字、图片、宣传牌等形式,融合党建文化、廉政文化、历史传统文化和水文化建设,打造出特色鲜明的乡村水文化长廊,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,形成共同的精神认同和文化认同。
生动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,深入发掘水文化,促使群众形成自觉爱水护水的良好习惯。加强公民道德、卫生基础知识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,制作道德规范警句标语牌。健全完善水资源、水生态环境管理保护等相关制度措施,通过民主议事程序,制订可操作性强的《村规民约》《村卫生管理制度》《水事应急处理预案》等制度,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。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形成共识,营造“讲社会公德、讲究卫生、维护生态”的良好氛围,把村民充分发动起来,做到全民参与,增强村民爱水、惜水、护水的意识。村民对涉水涉村事务进行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监督。
留北坑村水生态文明建设因地制宜、因水制宜、量水而行,通过法律法规、政策、村规民约及技术等措施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,持续满足生产生活和改善环境对水的需求。实现安澜水、生态水、景观水、文化水与致富水“五水”融合,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、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和典型示范效应,在全省率先达到水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标准,为村庄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样本。
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|
1、本网所载的文/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我们不对其科学性、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2、本网站内凡注明“来源:中国江西网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,版权均属“中国江西网”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。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:“中国江西网”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3、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,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,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,或不应无偿使用,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,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,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。
4、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、图片等资料,如需转载使用,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。
※联系方式:中国江西网 电话:0791-86849032
|
![]() 美国女孩隆胸断肋骨... | ![]() 英国街头惊现一战士... |
![]() 日本妈咪晒萌宝照片... | ![]() 手机控最高境界:美... |
![]() 穿上新军装的火箭军官兵 | ![]() 长沙交警晒背面照 让... |
![]() |
| 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赣B2--20100072 备案号:赣ICP备05005386号-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[2018]3167-034 新出网证(赣)字05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| ![]() | |
![]() |